https://avatars.githubusercontent.com/u/22124534?v=4

Watson Wang

OnClickListener2048

深入理解 Android 事件分发机制:从触摸到点击

引言

在 Android 应用开发中,用户与界面的交互核心就是事件处理。无论是简单的按钮点击、列表滑动,还是复杂的手势操作,都离不开 Android 的事件分发机制。理解这一机制对于我们开发自定义 View、解决滑动冲突、优化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 Android 事件(特别是触摸事件 MotionEvent)是如何在 Activity、ViewGroup 和 View 之间流转和处理的。

事件是什么?(MotionEvent)

Android 中的触摸事件主要由 MotionEvent 类表示。一个用户的触摸操作(比如按下、移动、抬起)会产生一系列的 MotionEvent 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几个 Action 类型包括: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手指 首次按下 屏幕。这是一个事件序列的开始。
  • MotionEvent.ACTION_MOVE: 手指在屏幕上 滑动。在 DOWN 和 UP 之间可能产生 0 到多次。
  • MotionEvent.ACTION_UP: 手指 抬起。这是一个事件序列的结束。
  • MotionEvent.ACTION_CANCEL: 事件 意外终止。例如,父 View 突然拦截了事件。

除了 Action 类型,MotionEvent 还包含了触摸点的坐标 (x, y)、发生时间等信息。

事件分发的旅程:从上到下

Android 事件分发遵循一个清晰的层级结构,事件的传递方向主要是 自顶向下 的:

Activity -> Window -> DecorView (根 View) -> ViewGroup -> … -> View

  1. Activity: 当一个触摸事件发生时,首先由当前 Activity 的 dispatchTouchEvent(MotionEvent ev) 方法接收。
  2. Window: Activity 将事件传递给关联的 Window 对象(通常是 PhoneWindow)。Window 再将事件传递给它的顶级 View,即 DecorView
  3. DecorView: DecorViewFrameLayout 的子类,是所有应用 View 的根容器。它会调用其父类(最终到 ViewGroup)的 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
  4. ViewGroup: 这是事件分发的核心环节。ViewGroupdispatchTouchEvent 负责决定是将事件拦截下来自己处理,还是继续分发给它的子 View。
  5. View: 如果事件一路畅通无阻地传递到了最底层的 View(例如一个 Button),则由该 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处理。普通 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 相对简单,主要是调用自己的 onTouchEvent

三个关键方法:dispatchTouchEvent, onInterceptTouchEvent, onTouchEvent

理解事件分发的核心在于掌握 ViewGroup 和 View 中的这三个方法:

【源码解析】HashMap 核心设计与源码速览 (JDK 8+)

前言

HashMap 几乎是 Java 面试和开发中的“必考题”和“必备品”。它提供了高效的键值对存储和查找能力(平均时间复杂度 O(1))。理解其内部实现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写出更优的代码,也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本文旨在快速梳理 HashMap (以 JDK 8+ 为基础) 的核心设计和源码要点,助你快速入门。

阅读目标

通过本文,你将快速理解:

  • HashMap 的基本数据结构(数组 + 链表/红黑树)。
  • putget 操作的核心流程。
  • 哈希冲突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链地址法、树化)。
  • 动态扩容(resize)的触发时机和过程。

核心数据结构: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

HashMap 内部维护了一个 Node<K,V>[] table 数组,这是其主体结构,也常被称为“桶”(bucket)数组。每个桶(数组元素)可以存放一个 Node 节点,或者是一条 Node 组成的链表,或者是一棵红黑树(TreeNode)。

HashMap 内部结构示意图 (JDK 8+)

关键成员变量 (JDK 8+)
  • transient Node<K,V>[] table: 存储数据的桶数组,长度总是 2 的幂次方。
  •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缓存的 entry 集合。
  • transient int size: HashMap 中存储的键值对数量。
  • transient int modCount: 修改次数,用于迭代时的快速失败机制。
  • int threshold: 扩容阈值,当 size 超过这个值时触发扩容。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Factor
  • final float loadFactor: 负载因子,默认为 0.75f。控制数组的填充程度。
  •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链表转红黑树的阈值。当一个桶中的链表长度达到 8 时,并且 table 的容量 capacity 大于等于 MIN_TREEIFY_CAPACITY (64) 时,链表会转化为红黑树。
  •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红黑树转链表的阈值。当扩容时,如果一个桶中的节点数减少到 6,红黑树会退化回链表。
  •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允许链表树化的最小 table 容量。如果容量小于此值,即使链表长度达到 8,也只会进行扩容,而不会树化。

put(K key, V value) 核心流程

put 方法是 HashMap 最核心的操作之一。

深入了解 Facebook (Meta) 的 idb (iOS Debug Bridge)

引言

当我们在讨论 “idb” 时,很容易与浏览器端的 IndexedDB 数据库技术混淆。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由 Facebook (现在叫 Meta) 开源的强大工具——idb (iOS Debug Bridge)。如果你正在进行 iOS 开发或测试自动化,并且希望寻找一个更强大、更灵活的方式来与 iOS 模拟器和设备进行交互,那么 idb 绝对值得你深入了解。

什么是 idb (iOS Debug Bridge)?

简单来说,idb 是一个用于自动化和与 iOS 模拟器 (Simulators) 及物理设备 (Devices) 进行交互的命令行工具 (Command-Line Tool)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增强版的、专注于 iOS 平台的 adb (Android Debug Bridge)。它旨在通过提供一套统一且功能丰富的命令,简化和增强开发者与测试工程师在 iOS 环境下的自动化工作流程。

为什么需要 idb?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虽然苹果官方提供了如 simctl (用于模拟器控制) 和 instruments (用于性能分析和自动化) 等工具,但在某些场景下,它们可能不够灵活或功能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大规模自动化测试和复杂的 CI/CD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 流水线中。idb 的出现旨在:

  1. 提供统一接口: 无论是模拟器还是真机,idb 尝试提供一致的命令体验。
  2. 增强自动化能力: 提供了许多 simctl 可能不直接支持或使用起来较繁琐的交互功能。
  3. 提升效率: 针对某些操作(如文件传输)可能进行了优化,速度更快。
  4. 弥补工具链空白: 满足 Facebook 内部大规模 iOS 测试和开发自动化的特定需求,并将这些能力开放给社区。

idb 的核心功能概览

idb 提供了一系列强大的命令行接口,涵盖了 iOS 自动化中的常见任务:

揭秘 Kotlin 协程:挂起与恢复的魔法是如何实现的?

前言:协程的魅力

Kotlin 协程(Coroutines)为 Android 开发带来了编写异步、非阻塞代码的革命性方式。它让我们能够用看似同步的代码风格来处理耗时操作(如网络请求、数据库访问),极大地简化了回调地狱,并提供了强大的结构化并发能力。

但协程那神奇的 suspend(挂起)和恢复能力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理?为什么它能在不阻塞线程的情况下暂停执行,并在未来某个时刻从暂停点继续?本文将深入探讨 Kotlin 协程的核心实现机制。

本文目标
  • 理解 suspend 关键字的真正含义。
  • 揭示协程挂起的本质:编译时代码转换与状态机。
  • 了解 Continuation 在挂起与恢复中的核心作用。
  • 明白协程如何在挂起后恢复并继续执行后续代码。

suspend 关键字:一个编译时标记

suspend 关键字本身并不直接执行挂起操作。它更像是一个标记,告诉编译器:

  1. 这个函数包含可能需要挂起的操作(即调用了其他的 suspend 函数)。
  2. 这个函数只能在协程作用域 (Coroutine Scope) 内或者另一个 suspend 函数中被调用。

真正的“魔法”发生在编译阶段。

核心原理:编译时转换与状态机 (CPS Transformation)

Kotlin 协程的挂起和恢复机制,其核心是编译器在编译期间对 suspend 函数进行的代码转换,这种技术思想源于Continuation-Passing Style (CPS)

编译器会将一个 suspend 函数转换成类似以下形式的逻辑:

  1. 添加隐式参数: 在函数的参数列表最后,隐式地添加一个 Continuation<T> 类型的参数。Continuation 是一个接口,代表了协程在挂起点之后的“剩余计算”。它有一个关键方法 resumeWith(Result<T>),用于在挂起结束后恢复协程的执行。
  2. 生成状态机: 函数体被重写成一个状态机 (State Machine)。通常表现为一个包含 label(状态标签)和 result(存储中间结果或异常)变量的类或对象,以及一个根据 label 进行跳转的 switch (或 when) 语句。
  3. 分割代码: 原始函数的代码逻辑被分割成多个片段,每个 suspend 函数调用点(潜在的挂起点)成为状态机的一个状态转换点
  4. 保存状态: 当协程需要在某个 suspend 函数调用处挂起时,当前的状态(包括局部变量、执行到哪个 label 等)会被保存在这个隐式的 Continuation 对象中。
  5. 返回特殊标记: suspend 函数调用如果真的需要挂起(例如,网络请求需要等待结果),它不会立即返回值,而是返回一个特殊的标记值 COROUTINE_SUSPENDED。这通知调用者,当前协程已经挂起,执行权交还。

概念性示例(简化):

Kotlin Flow 快速入门

1. 引言:拥抱异步数据流的新方式

在现代 Android 开发中,处理网络请求、数据库访问、用户交互等异步操作是家常便饭。如何优雅、高效地管理这些随时间产生的数据流,一直是开发者关注的焦点。Kotlin 协程 (Coroutines) 为我们带来了强大的异步编程模型,而 Kotlin Flow 正是构建于协程之上的、用于处理冷数据流 (Cold Streams) 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曾受困于回调地狱 (Callback Hell),觉得 LiveData 在某些场景下不够灵活,或者正在为你的 Kotlin 项目寻找 RxJava 的替代品,那么 Flow 将是你理想的选择。

本文将带你:

  • 理解 Flow 的核心概念。
  • 学习如何创建、转换和收集 Flow。
  • 掌握在 Android ViewModel 和 UI 中安全使用 Flow 的最佳实践。

学习前提: 本文假设你已具备 Kotlin 基础语法和 Kotlin 协程的基本知识。

2. 为什么选择 Kotlin Flow?

  • 基于协程: 与 Kotlin 协程深度集成,享受结构化并发带来的便利,简化异步代码管理和生命周期控制。
  • 冷流特性: Flow 默认是“冷”的,代码块只在被收集 (collect) 时执行,有效节省资源。
  • 操作符丰富: 提供大量类似 RxJava 的操作符 (map, filter, flatMapConcat, zip 等),方便地转换和组合数据。
  • 背压支持: 内建支持背压 (Backpressure),能自动处理数据生产和消费速率不匹配的问题。
  • 简洁的错误处理: 可使用标准 try-catch 或 Flow 提供的 catch 操作符优雅处理异常。
  • Jetpack 友好: 与 ViewModel、Lifecycle 等 Jetpack 组件无缝集成。

3. Flow 核心概念解析

可以把 Flow 想象成一个异步的数据序列,就像河流一样,数据项按顺序流动。

深入浅出:HTTPS 是如何保证我们通信安全的?

嗨,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我们每天都在用,但可能不太了解的“小锁头”——HTTPS。我们知道,HTTPS 比 HTTP 多了个 S,代表 Secure (安全),它能保护我们在网络上的通信不被窃听和篡改。但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你可能听说过 HTTPS 是用非对称加密,但其实,它巧妙地结合了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两种技术,并通过数字证书数字签名来确保通信双方的身份和数据的完整性。

1. HTTPS 的两个核心阶段

HTTPS 的整个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证书验证数据传输

  • 证书验证阶段 (非对称加密的舞台):
    1. 浏览器发起 HTTPS 请求: 你在浏览器输入 https://example.com
    2. 服务端返回 HTTPS 证书: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把它自己的“身份证”(数字证书)发给浏览器。
    3. 客户端验证证书: 浏览器检查这个“身份证”是不是真的、有没有过期、是不是发给这个网站的。如果“身份证”是假的或有问题的,浏览器就会弹出一个警告。
  • 数据传输阶段 (对称加密的舞台):
    1. 生成随机数: 证书验证通过后,浏览器会在本地生成一个随机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这次对话的“临时密码”)。
    2. 用公钥加密随机数: 浏览器用服务器证书里的公钥,把这个“临时密码”加密。
    3. 传输加密后的随机数: 浏览器把加密后的“临时密码”发给服务器。
    4. 用私钥解密随机数: 服务器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得到原始的“临时密码”。
    5. 构造对称加密密钥: 现在,浏览器和服务器都有了同一个“临时密码”。它们会用这个“临时密码”作为基础,通过一个相同的算法,生成一个对称加密的密钥(Session Key)。
    6. 加密通信: 之后的所有 HTTP 数据传输,都用这个对称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

2. 原理剖析: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

2.1 为什么数据传输要用对称加密?

  • 效率问题: 非对称加密的计算速度非常慢,如果用它来加密我们浏览网页时的大量数据,那网页打开速度会慢得无法忍受。
  • 对称加密则非常快,适合对大量数据进行加解密。
  • 所以,HTTPS 的设计思路是:用非对称加密这个“慢但安全”的工具,来安全地协商和传递对称加密这个“快但不易传递”的密钥。 它们是“取长补短”的完美搭档。

2.2 为什么需要 CA 机构和数字证书?

  • 为了防止“中间人攻击”。
  • 什么是中间人攻击? 想象一下:
    1. 浏览器请求服务器,服务器把公钥 A 发给浏览器。
    2. 一个“中间人”(黑客)截获了这个公钥 A,然后把它换成了自己的公钥 B(黑客有公钥 B 对应的私钥 B’)。
    3. 浏览器不知道公钥被换了,用黑客的公钥 B 加密了“临时密码”,发给服务器。
    4. 黑客截获后,用自己的私钥 B’ 解密,就得到了“临时密码”。然后,它再用服务器的公钥 A 把“临时密码”加密,发给服务器。
    5. 服务器用自己的私钥 A’ 解密,也得到了“临时密码”。
    • 结果: 浏览器和服务器都不知道中间有鬼,但黑客已经拿到了你们这次对话的“临时密码”,可以窃听和篡改所有信息。
  • 数字证书的作用: 数字证书就像一个权威机构(CA - Certificate Authority)颁发的“带公章的身份证”。它把网站的域名和公钥绑定在一起,并用 CA 自己的私钥进行数字签名

2.3 浏览器如何验证数字证书?

  1. 获取证书: 浏览器拿到服务器发来的数字证书,里面有网站的明文信息 T(包括域名、公钥等)和数字签名 S
  2. 用 CA 公钥解密签名: 浏览器会在自己的系统里找这个 CA 机构的公钥(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会预装很多受信任的根 CA 证书)。用这个公钥解密数字签名 S,得到一个解密后的哈希值 S'
  3. 计算明文哈希: 浏览器用证书里指定的哈希算法(比如 SHA-256)对明文信息 T 进行哈希计算,得到另一个哈希值 T'
  4. 比较哈希值: 比较 S'T' 是否相等。
    • 如果相等: 说明证书是可信的,没有被篡改。因为只有 CA 机构的私钥才能生成正确的签名,而中间人没有这个私钥。
    • 如果不相等: 说明证书被篡改了,浏览器会发出警告。
  5. 域名校验: 浏览器还会检查证书里的域名是否与当前访问的域名一致,防止“证书掉包”。

2.4 为什么制作数字签名时需要哈希一次?

  • 性能: 证书的明文信息可能很长,非对称加密很慢。先对明文进行哈希,得到一个固定长度的哈希值(摘要),然后再对这个短得多的哈希值进行加密,效率会高很多。
  • 安全: 防止某些特定的攻击方式(如选择密文攻击),只对哈希值签名,而不是对原文签名,可以减少暴露的信息,更安全。

2.5 怎么证明 CA 机构的公钥是可信的?

  • 这就是信任链(Trust Chain)。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会预装一些最顶级的、全球公认的**根证书颁发机构(Root CA)**的证书。这些根证书是绝对信任的。
  • 一个网站的证书可能是由一个中间 CA 颁发的,而这个中间 CA 的证书又是由另一个更高级的 CA 颁发的,最终可以追溯到某个受信任的根 CA。浏览器会沿着这条信任链逐级验证,直到找到一个它认识的根 CA。

2.6 HTTPS 每次请求都要握手吗?

  • 不需要。 每次请求都重新握手、传输密钥,太耗时了。
  • HTTPS 使用**会话复用(Session Resumption)**机制。
  • Session ID 在第一次 TLS 握手成功后,服务器会为这次会话生成一个 Session ID 并发给浏览器。浏览器会缓存这个 Session ID 和对应的对称加密密钥。
  • Session Ticket 更现代的方式。服务器将加密的会话状态(Session Ticket)发给浏览器,浏览器下次请求时带上这个 Ticket,服务器解密后就能恢复会话,无需完整握手。
  • 效果: 之后浏览器再次访问该网站时,可以直接带上 Session IDSession Ticket,如果服务器端还保留着这个会话,就可以跳过复杂的握手过程,直接用之前协商好的密钥进行通信,大大提高了效率。

3. HTTPS 会被抓包吗?

会被抓包,但内容是加密的。